主题:罗京追悼会将用央视最高规格

发表于2009-06-09
在新闻主播室30多个人共享的40平米的狭小空间,罗京甚至没有一张自己的办公桌,在他的主播座位底下放着一本已经被翻烂的最新版《现代汉语辞典》。罗京生病后,观众的来信、千纸鹤也被好好地保留着。罗京多年的老搭档李瑞英透露,去年,罗京请求主治医生为其保密病情,并坚持完成了火炬手任务和奥运相关播报才离开工作岗位去住院。
发表于2009-06-09
今年3月,罗京获得了中国新闻节目主持人特别荣誉证书,当时的颁奖词写道:“26年的时间,3000多次的主持,他以从不出错的职业状态,为全国观众开启一扇了解世界的固定窗口,没有他的身影,总感觉失去了一种心里的平衡。”
发表于2009-06-09
假如罗京现在还健康地活着,同事们的点滴回忆仍是他现在的职业状态和工作要求。除了在《新闻联播》中和观众见面,在空隙时间他还会去票一段马派,或是去踢一场足球比赛,过着一个普通人的健康生活。正如他生前所说:“我希望退休的时候,观众不是记住我们的形象,而是记得有哪些大事件是通过我们的播报知道的。”
发表于2009-06-09

罗京是一位名人,但他更像是一个普通人。当前,社会上弥漫着浮躁的空气,名人的口碑也是世风日下,今天,让我们记住这位优秀播音员的名字——罗京。“人活着让人赞扬,远不如死后被人思念”,回忆罗京使我们明白这个如何做人的道理。

发表于2009-06-09

罗京多年的朋友,央视记者高伟强说:“罗京最后一次回家是在端午节晚上,当时央视的一些领导来陪他一起在医院过端午节。晚上,他回家里和家人一起吃了晚饭,但是第二天就感觉情况不太好,于是就又回医院,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,包括上个月29号的生日,罗京也是在医院度过的。”

发表于2009-06-09

遗像是罗京妻子刘继红亲手挑选的,照片里的罗京穿着蓝色T恤,面带微笑,一改往日播音时的严肃不苟。罗京的妻儿、亲属和同事面带泪痕,坐在灵堂的屏风后。

发表于2009-06-09

灵堂外聚集了上百人,大都是医院的患者和患者家属,有的还在打点滴,拎着吊瓶来这里寄托哀思。一位66岁的大妈在角落里掩面而泣,她是罗京的忠实听众。60岁的癌症晚期患者老李从上午11点开始,就坐在灵堂外,等着灵堂布置完毕后,去为罗京敬上一束鲜花。老李说,他是4个月前住进医院的,听说罗京也住在住院部7楼,但一直没有见过。他说从1983年开始就看罗京主持的《新闻联播》,希望能送罗京最后一程。

发表于2009-06-09

央视播音组设简易灵堂

得知噩耗后,胥午梅和同事将央视新闻中心播音组的办公室布置成一个简易灵堂,他们冲洗了一张罗京的黑白照片放在醒目处,周围摆上菊花,用白布将墙裙和衣柜桌椅包裹。

胥午梅回忆说,与罗京相识是在1986年地方台组织播音员进京学习的时候,当时罗京是主讲之一,刚刚出道的他是女播音员心中的白马王子,“他在屏幕上非常认真严肃,其实私下里是一个特可爱的大男孩。”

发表于2009-06-09

众多央视名嘴赶来吊唁

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,朱军、水均益、李梓萌、白岩松、马斌等同事陆续赶到307医院的灵堂吊唁。马斌哽咽着回忆起与罗京共事的点滴,他刚刚主持读报节目时,在业界和理论界都显得很另类,也遭到很多非议。一次与罗京一起踢球,罗京半开玩笑地鼓励他:“小伙子,要挺住!”。马斌赋诗一首为罗京送行:“清醴送君去,云颠闻天籁。”

发表于2009-06-09

郎永淳说,他是2003年进入播音组的,从那时开始与罗京老师搭档。罗老师表面严肃,但为人随和,有些实习生刚来,许多业务不太熟练,他就让实习生将录音带拿来,细心讲解。虽然在电视里的罗老师不苟言笑,但是在生活和工作中,他是一个非常爱笑的人。

在李瑞英的记忆里,罗京是个特别敬业的人,只要工作有需要,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工作岗位,并且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最佳的工作状态完成任务。